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即今天的南京)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他被追尊为太祖,庙号太祖,谥号很长,葬于南京的明孝陵。当天,二十一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
朱元璋走得平静,面带笑容。他一生从贫苦出身、辗转为僧的朱重八,成长为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麾下有数不清的将领、谋士,不少人或归顺、或被铲除。临终时,他觉得自己已把国家安排得差不多,心中有了慰藉。为让孙子能安稳执政,他特意留下了几位他信任、能辅佐朝政的臣子。
其中一位是方孝孺,来自浙江台州宁海。朱元璋很早就看中他,曾对太子朱标说:“这是个品行端正的人才,应当长用。”但朱元璋又故意让方孝孺暂时不得志——把他的名字从官员名册上划掉,让他回乡,以便由太子来提拔,培植方对太子的感恩之心。后来朱标去世,朱元璋又向新皇太子朱允炆保证,方孝孺一生忠诚,能辅佐他开创太平。
展开剩余77%第二位是齐泰(原名齐德),朱元璋认为他品行端正,且熟悉边将与军务,曾任兵部侍郎,留给了皇位继承者使用。第三位是黄子澄,会试第一的进士,学识出众,长期在东宫伴读,与朱允炆交谈密切,关系深厚。建文即位后,这三人果然都被提拔:方孝孺回朝为翰林侍讲,齐泰升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学士。太祖见此,心里颇为放心。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建文帝刚登基便开始着手削弱藩王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他下旨,叫分散各地的诸王不要来南京“祝贺”。大多数藩王遵命不来,但燕王朱棣例外。他有理由要来——想为父亲祭奠——于是率几千卫士从北平连夜南下,几日便到了距离南京两百多公里的淮安。消息传到京城,朝中一时惊慌:明明皇上下了禁令,燕王为何偏来?兵部尚书齐泰急报朝廷:“燕王抗命,星夜南下。”建文帝震惊,连忙令人阻止。
朱棣来时满腹不平:他为父亲、为国家征战多年,功劳显赫,为何不是自己继位?这份怨气让他一时难以冷静,但赶到京下后见势不妙,只得先退回北方,表面上服从,暗中积蓄不满。燕王此次出现,给年轻的建文帝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建文帝为应对藩王之患,召见了黄子澄。黄子澄提醒说:削藩是必须的,燕王心怀不轨,一旦不先除掉,将来必生祸端。建文帝于是把大权更多地委托给黄子澄,让他参与国事。不久,又有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建议将燕王调往南昌以示离间,但黄子澄认为此法易露破绽,会惊动燕王,劝皇上暂且安抚并秘密筹划。
与此同时,燕王在北平广结人心。早年间他与内监、官员有来往,朝中也有为数不少与他有联系的人,一旦朝廷有风声,很快就传到他耳朵里。朱棣和他的谋士商议后,把“建文要削藩”的消息散播到其他藩王处,挑动不安,希望藩王们联手自保,自己以静待变,寻找时机。
果然,藩王们纷纷议论、惶恐,其中以周王(朱棣的同母兄)反应尤为激烈。周王据传有文才武略,还著有医学和救荒类书籍,但对建文帝削藩也颇有不满,甚至有人密谋。令人意外的是,周王的小儿子汝南王却反对父亲造反,情急之下向南京告发,事情迅速升温。
建文帝于是再次召见齐泰与黄子澄商议对策。齐泰主张先拿下燕王,认为燕王最强,先除其后其他藩王自会收敛;黄子澄则反对,提出应先铲除燕王的同盟与手足,逐一瓦解,这样才能真正削弱燕王的基础。皇上心有畏惧,面对实力强大的朱棣不敢冒然行动,便把对付周王的事交给黄子澄具体布置。黄子澄秘密联络了朝中将领和地方军队,命令他们悄悄出手。
就在这些密谋展开后,朝廷的平静被打破,南北之间的紧张不断升级……一场大的动乱,就此拉开序幕。
发布于:天津市金领速配-股票杠杆配资-安徽股票配资-股票配资注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