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率军向唐朝边境的松州发动进攻,但很快就遭到唐军的轻松击退。松赞干布感到大唐的实力过于强大,担心激怒唐朝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便急忙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谢罪,并请求唐太宗赐予和亲之礼。唐太宗见其态度诚恳,便决定将宗室女子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君主,这一历史事件后来被称为“文成公主入藏”,成为中藏友好关系的象征。
提起文成公主入藏,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那幅流传甚广的《步辇图》。这幅由唐代名画家阎立本绘制的作品,细致描绘了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觐见唐太宗的情景,表现了双方礼仪之严谨和气氛之隆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时以谦恭姿态请求和亲的禄东赞,其子论钦陵后来却在战场上击败了由唐朝名将薛仁贵率领的十万大军。论钦陵的儿子论弓仁,则官至左骁卫大将军,并被唐玄宗封为拔川郡王,显示出这一家族在吐蕃和唐朝两方的复杂影响力。
展开剩余75%禄东赞,本名噶尔·东赞,出身吐蕃贵族世家,是松赞干布手下的重要大臣,担任“论”的职位,等同于中原王朝的宰相。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察觉禄东赞不同于其他吐蕃人,风度翩翩,便授予他右卫大将军的官职,甚至有意将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许配给他。但禄东赞婉拒了此提亲,理由是松赞干布尚未迎娶文成公主,自己作为臣子不宜先行成婚,表现出对主君的忠诚和礼数。
到了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军征讨高句丽,胜利凯旋后,禄东赞作为吐蕃使者再次来长安朝贺,并赠送了一只用黄金打造的鹅形饮酒器,作为友好的象征。松赞干布逝世后,其子芒松芒赞年幼即位,禄东赞则掌握实际权力。在他执政期间,一方面保持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成功消灭了存在三百多年的吐谷浑部族,吐蕃由此独霸了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
乾封二年(667年),禄东赞病逝,其子赞悉若和论钦陵相继继任宰相,牢牢掌控吐蕃政权。到了咸亨元年(670年),论钦陵率军攻占唐朝安西四镇,切断了唐朝与中亚的交通要道。唐高宗任命名将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迎战吐蕃。八月,唐军经历艰难跋涉抵达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地带大非川,初战取得小胜,但副将郭待封不服从指挥,擅自行动,结果被论钦陵率军击溃,唐军的粮草和辎重尽数落入吐蕃军手。
薛仁贵获悉噩耗后,匆忙回军,却遭遇了以逸待劳的吐蕃军队的重创,导致唐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最终,薛仁贵通过与论钦陵和谈,得以带残兵败将返回长安。此役的惨败让薛仁贵被革职,归于平民身份,而论钦陵则因这场胜利在吐蕃声望大增。仪凤三年(678年),唐军大将李敬玄率领十八万重兵进军青海湖,论钦陵率吐蕃军队迎战,轻松全歼唐军前锋,俘虏了大将刘审礼和王孝杰,震慑了唐军。李敬玄惊恐万分,多次称病请求回京,唐朝最终不得不派监察御史娄师德前往吐蕃议和,双方约定互不侵犯。
调露元年(679年),芒松芒赞去世,唐高宗本有意趁机对吐蕃发动进攻,但裴行俭等大将认为论钦陵权势尚重,不宜冒然开战。垂拱元年(685年),论钦陵的兄长赞悉若遇害,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后,论钦陵再次掌权。两年后,他率军西征西域,取得了显著胜利。直到武则天称帝,武周政权才重新夺回安西四镇。此间,曾被吐蕃俘虏的王孝杰渐渐崭露头角,多次击败吐蕃军队,成为唐军的中坚力量。
圣历二年(699年),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对论钦陵的独裁权力极为不满,联合大臣逼迫其自尽身亡。论钦陵去世后,其弟赞婆和子论弓仁投降武周,前者被封为归德王,后者任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公。唐中宗复位后,论弓仁获封朔方军前锋游奕使,协助总管张仁愿修筑三受降城,为唐军日后灭后突厥打下基础。
据《新唐书》记载,论弓仁“凡历经大小战役数百次,未尝败绩”,朝廷赐予他宝玉、甲第、良田等丰厚赏赐,可见其不仅战功显赫,还深受皇室宠信。开元十一年(723年),论弓仁病逝,朝廷追赠其拔川郡王,谥号“忠”。唐玄宗更特命宰相张说为其撰写《拔川郡王碑》,详细记载其丰功伟绩。
总的来说,许多人仅将禄东赞视为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使者,却不了解他在吐蕃的显赫地位及其后代的卓越成就。与其父亲竭力维护中唐友好不同,论钦陵自信吐蕃国力,频频与唐军交战,战绩颇丰。但因长期独揽大权、屡战屡胜,他最终被权力斗争逼迫自尽。论钦陵之子论弓仁则识时务,投靠强盛的唐朝,凭借卓越军事才能被封郡王,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重要人物。
发布于:天津市金领速配-股票杠杆配资-安徽股票配资-股票配资注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