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金陵文气盛,贤才同聚译墨香。7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开幕,来自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跨越山海齐聚金陵,以翻译为桥共同探讨中国文学的新发展,见证中外文学交流的新成果。
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
张宏森表示,举办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全球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承载着独特的时代意义。从2010年创办至今15年来,该研讨会已成长为汇聚全球顶尖汉学家的高端学术平台,为不同文明搭建起交流与对话的桥梁。他提到,中国作协也推出了如“一带一路”文学联盟、“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国际青春诗会”及“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等项目促进中外文学交流。
周红波在致辞中向与会来宾介绍,文学是南京的生活方式,更是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150座博物馆与796家实体书店等文化空间星罗棋布,600多家民间读书会推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一系列文化活动让经典融入日常。周红波诚邀嘉宾们这几日漫步秦淮河、登临明城墙,在六朝古都的开放包容中,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相遇的精彩。他还承诺,南京将持续推进“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等项目,不断优化创作环境,打造成汉学家的“灵感摇篮”与中国文学的“传播枢纽”。
展开剩余50%徐缨则表示,近年来,江苏充分发挥文化大省优势,正着力构建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双行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她衷心希望这次探访“苏人苏事、苏美苏韵”的文化之旅,为与会嘉宾带来新的创作灵感,碰撞出思想火花,让更多优秀作品成为读懂中国、了解江苏的“文化密码”。
汉学家代表白罗米(罗马尼亚)表示,中国当代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与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翻译它们,不仅是对文字的传递,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诠释。“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桥梁,是将不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她说。
为表彰汉学家们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张宏森向白罗米(罗马尼亚)、高伯译(西班牙)、杜肯·玛斯木汗(哈萨克斯坦)、舩山睦美(日本)等15位首次参加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汉学家颁发“中国文学之友”证书。
在由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主持的“‘译’起向未来”主题演讲环节中,白兰、白鑫、刘震云、约万诺维奇·安娜、金泰成(韩国)、东西、雪莲(意大利)、杜肯·玛斯木汗及丁捷9位嘉宾登台,分享翻译的关键方法、中国文学的世界表达及文明互鉴的未来途径。
记者获悉,活动期间,还将举行分组讨论、书店调研、主题沙龙、文化参访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学交流,推动中国文学、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实习生 陈紫琪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孔芳芳
发布于:江苏省金领速配-股票杠杆配资-安徽股票配资-股票配资注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