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著名大学:华西协和大学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基督教各差会决定联合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的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并由美国传教士毕启等负责筹建。毕启,美国人,1867年出生于英国,神学博士,1899年来中国四川,先后创建重庆求精中学、成都华美中学、成都华英中学。
1910年3月11日,在成都“南门外二里许、锦江之滨、南台寺之西选择了据传为古'中园’旧址的风景清幽之地”——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由于它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5个差会(美以美会、公谊会、英美会、浸礼会、圣公会)共同开办的,故名华西协和大学。毕启博士为首任校长。
华西协合大学的组织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育管理等都采用了当时英美较为先进的水平。它所实施的教育以西学、神学为重,其教员大多来自英、美、加三国。1910年,大学成立之初设文、理、教育三科,1913年设医科,1914年设牙科;1927~1928年医牙两科合并为 8年制医牙学院。
1931年,毕启博士出任教务长,校长一职由华人张凌高博士担任。在张凌高的努力下,1933年,大学正式立案,华大的地位进一步合法化。学校分设文、理、医牙三学院。鉴于华大师资力量薄弱,张凌高四处聘请学者,请其来校任教,在他盛情邀请下,龚向农、李培甫、庞石帚、魏时珍、周太玄、毕天民、沈嗣庄、李思纯、朱少滨等一批著名学者纷纷来到华大。
1934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正式接受华西协和大学为兄弟校,授予医牙学院毕业生医学博士和牙学博士学位,授予文学院和理学院毕业生文学士和理学士学位,发给文凭。1914-1949年期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682人,硕士研究生16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592人,硕士学位6人。
抗战时期,四川成为保存、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命脉的圣地之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的高校纷纷内迁,四川省是聚集高校最多的地区,约有46所,成都接待了约8所学校,其中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五所大学以及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集中在华西大学所在地华西坝,这一时期被称为抗战“五大学联合时期”。
国难当头,坝上的师生骤然增至约5000名,作为东道主的华西协合大学迎接友校,张凌高校长动员学校各单位腾出教室、礼堂、过道、走廊、实验室,甚至教职工的住房,接纳五校师生。地下室、阁楼装上老虎窗是师生们的实验室,教学楼两头装上隔板便成了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另一方面,由于张凌高积极奔走下,纽约联合托事部也同意拨款5000美金,这笔钱协助五校建起了各自的校舍。
1938年,张凌高倡议组织五校大学校长定期会议,联合办学。不久,华大与五校的联合医院成立,医院名医云集,治病救人,在成都名扬一时。各校采取松散结盟的方式,对教学采取统一安排,分别开课的办法,允许学生在校际之间任意选课,各校承认学生读得的学分,教授师资和教学设备都可以互通有无,华西坝成为五大学的共同家园。
校园里,还活跃着一大批当时国内顶尖学术大师的身影,陈寅恪、钱穆、梁漱溟、朱光潜、顾颉刚、张东荪、吕叔湘、冯友兰、许寿裳、孙伏园……他们成为坝上一道人文景观和各大学共享的宝藏。
伴随着前线的血雨腥风,几所学校表现出了精诚团结,共渡国难的合作精神,此外,华西协和大学还接收了另外30多所沦陷区大学的100多名借读生。华西坝上的高等教育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得到了发展:各大学学生人数普遍比联合办学前增多,还增设了一批新系科。更值得一提的是,各校师生由于朝夕相处,互相取长补短,既增进了友情,也扩展了知识。
1946年,73岁的毕启博士告老回乡。毕启博士1905年参与筹建大学,1913年当选首任校长,1931年改任校务长,主持校政30多年,为华西协合大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政府比照美国杜威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勃兰克博士的先例,授予他外籍特殊勋绩人士荣誉奖:红蓝镶绶四等采玉勋章。
对华西协和大学作出巨大贡献的还有张凌高校长。张凌高,四川璧山县人,1890年生。1919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26年母校危难之际,张凌高出任华西协合大学副校长,1931年出任校长。1926-1946年,中国政治经北伐至统一,由抗战至胜利,是物质条件最缺乏,客观环境最困难之时。张凌高常年身着一件补丁西装,常用“十年不制衣,穿破衣教学”,“前方有啥吃啥,后方吃啥有啥”激励师生,并自己带头降低工资。张凌高强力支撑,苦心经营二十年,大学发展成为一座西南知名的学府。1946年,华大毕业同学会与学生自治会发起庆祝张凌高任校长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主宾千人济济一堂。1947年,张校长因病辞职。
1951年,学校被调整肢解,并入其他院校。
华西协和大学的知名校友有妇科专家乐以成、口腔科专家夏良才、外科整形专家宋儒耀、经济学家吴可杰、生物学家何文俊等。
民国著名大学: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圣约翰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1865年)和度恩书院(1866年)合并而成,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学校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上海方言授课。
颜永京,上海人,1839年生。1854年留学美国。1862年回国,1870年在武昌出任牧师,并筹建文华学堂。1878年,颜永京回上海,参与筹建圣约翰书院,并出任院长,长达8年,兼授心理学等课程。1881年圣约翰的美籍英语教师卜舫济牧师(F.L.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教学,是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8年6月,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到1941年转任名誉校长,卜舫济主持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之久,对圣约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890年5月,圣约翰应加拿大籍体育教师李蔼门的建议,首次举行了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由此成为中国体育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的最早举办者。1896年圣约翰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1898年圣约翰曾获得两江总督刘坤一所赠的200支枪,此后每周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是中国最早对学生实行军训的大学。1900年圣约翰成立了校友会,是国内最早成立校友会的大学。1901年圣约翰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正式的足球队。
1905年11月,学校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设文理学院(后分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后发展为附属中学),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大学,毕业生可直读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1884年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巨额资助兴建的教堂,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该礼堂80年代末被拆除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一座1894年建造的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1951年改称“韬奋楼”)和另一座1903年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1906年圣约翰医科学制改为七年,毕业者授予博士学位,是中国最早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两所学校之一。圣约翰大学1911年起实行学分制、学衔制,1913年起招收研究生,1936年起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医、工、神、农六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许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
1913年2月1日,卜舫济邀请孙中山到约大演讲,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1919年圣约翰大学成立40周年之际,校友和学生捐建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大学体育馆“顾斐德纪念体育室”落成启用(英籍教授顾斐德1894年到约大科学系任主任,是约大最初体育运动发起者),其中室内游泳池更为当时罕见。1920年6月9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邀请圣约翰大学游泳队至该会泳池参加游泳比赛,这也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次游泳比赛。1927年圣约翰大学成立校董会,由在美国的董事会、上海教区会、校友会、校务委员会共同派代表组成,校长和会计作为无投票权的成员参加,在有投票权的13位校董中,中国人占9位,其中大部分是校友。
1929年12月,圣约翰举行了50周年校庆活动,同时庆贺卜舫济担任校长40周年。当时南京政府实业部长孔祥熙、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吴贻芳,以及基督教平民教育促进会会长晏阳初等人都专程赶来参加庆典。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圣约翰校友宋子文在庆典上被授予了法学博士学位。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圣约翰大学迁往南京路的公共租界,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校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后又于1939年迁回原校址。1941年卜舫济因年迈辞去校长职务,回到美国安度晚年,沈嗣良成为该校首任中国籍校长,卜舫济之子、教务主任卜其吉辅助。1946年10月,82岁高龄的卜舫济再次回到中国,担任圣约翰大学名誉校长,涂羽卿被任命为校长。1947年学校向国民政府立案。1949年1月,赵修鸿任代理校长。到1949年春季学期,还有注册学生1200人。
圣约翰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卜舫济主持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之久,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73年的办学历程中,圣约翰大学享有“东方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等盛名,更是培育出了顾维钧、宋子文、严家淦、刘鸿生、林语堂、潘序伦、邹韬奋、荣毅仁、经叔平、贝聿铭、颜福庆、张爱玲、周有光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停办,院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金领速配-股票杠杆配资-安徽股票配资-股票配资注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